非池中藝術網 - 變動中的藝術疆界:2019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匯聚不同性質的展覽形態 (10.21.2019)
2019-10-21|撰文者:王玉善
藝術博覽會(AIR FAIR)舉辦的主要目的性是在於藝術作品(ART WORKS)的買賣,讓其可以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當中。這個過程看似相當的簡單,實則隱藏著相當複雜的消費心理因素及行為,甚至可以觸及到整體的社會美學教育的問題,畢竟藝術並非人人可以理解,但偏偏它卻又與社會現象有緊密的關係。
國際當代藝術家徐冰裝置作品「背後的故事:春雲叠嶂圖」。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因此,在藝博會的整體規劃裡面,主辦方要考量到的因素也就需要更多跨領域思維的延伸,讓觀者參觀的過程當中既可以有藝術的內涵理解(在地脈絡與國際藝術加值),同時又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感官驚艷,卻又不能過於裝飾性,或是形而上。如果我們更直白一點來說,就是觀者在參觀的過程,能在視覺上感受到均質的美感,並能在大會安排的特殊展區與論壇,理解當代藝術發展中的創新與變革。而這個面向,便在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長年努力與規劃中可以被看到,使它成為有別於其它藝博會的亮點。以下整理一些展會當中特殊單位與作品給讀者們。
印尼當代藝術家紐曼 努亞塔雕塑創作「如意火車」。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藝術家尚未成名之前,除了商業領域以外,是誰在背後默默支持他?
白鷺鷥基金會(展位號碼W01)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3年,是由盧修一博士結合熱愛藝文的人士共同組成,並希冀藉由基金會的運作,將長期被人們忽視的優質藝術家與作品進行保存與推廣,同時透過教育推廣與文創加值的方式,讓其更普遍性的實踐於常民文化當中。本次受大會的邀請,以「印象台灣-2019Art Taipei 台北藝術博覽會公益展演」為主題,帶來基金會和多位藝術家跨界合作之文創商品及多媒體與表演藝術之相關呈現。如其中以已故畫家陳慧坤的作品《玉山第一峰》為範本,輸出一個尚未上色的樣貌,並依據不同色號提供相應的蠟筆,邀請觀者一起上色,同創新作。
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已故畫家陳慧坤的作品《玉山第一峰》為範本,邀請觀者一起上色,同創新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展位號碼W04)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創立於1989年,同樣也是以藝術教育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並藉由學術研究、展覽規劃、教育推廣等方式,將臺灣當代藝術的內涵與價值,詮釋給予大眾理解,同時也進行學術研究等相關工作,奠基了許多當今知名藝術家的定位與紀錄。另一方面,亦成立臺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積累藝術評論在台灣的重要性。本次受大會的邀請,以「既視30」為主題,呈現許多台灣當代藝術家過去的文獻資料,從中更可以看到藝術家與社會體制之間羈絆的過程。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既視30」為主題,呈現許多台灣當代藝術家過去的文獻資料。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除了上述具有教育與公益性質的展覽單位以外,在商業性空間的表現上,我們也可以看見其基本內涵反映了現今當代藝術中,具象繪畫類別風格的發展趨勢-色彩抑或線條的處理細膩,並以微觀連結宏觀。
以細膩風格詮釋所處文化內涵,連結當代變革
多納藝術(展位號碼G06)
多納藝術展出藝術家佐垣慶多(Sagaki Keita)新作《山徑春行圖 /馬遠(1160-1225)》。該件作品的原圖範本為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創作,藝術家透過細膩的筆法,將其挪用到當代的藝術創作的範疇裏,並在其中加入許多類似動漫的元素(佈滿於整體畫面之中),促使我們在觀看的過程哩,從細節到整體,都有完全不同脈絡的意象解讀,看似相互融合,但卻又衝突,羈絆觀者無限想像。如同藝術家曾說過一句話:「宇宙中有著很美麗的事物,於是相對也有著不美麗的事物。對我而言,兩者存在的反差關係是我很想要探討的主題。」
多納藝術展覽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佐垣慶多Sagaki Keita(1984-),《山徑春行圖 /馬遠(1160-1225)》,硬筆、紙、木板,27.4 x 43.1cm,2019。圖/多納藝術 Donna Art & 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