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 陸美貿易戰 藝術品大考驗【多納觀點】 (09.01.2019)

 【多納觀點】

陸美貿易戰 藝術品大考驗

04:10 2019/09/01 中國時報 李怡芸 

陸美貿易戰恐將正式波及藝術界,自9月1日起,舉凡中國的古董和藝術品,不論屬於何人,或從何地出口進入美國,都將徵收10%的關稅,值陸美貿易戰和香港政經情勢不穩,台灣業者多指出,此時正是政策上可以協助藝術界的好時機。

陸美貿易戰影響下預估中國藝術品多送亞洲市場,圖為八大山人《蕨瓜圖》10月將登香港蘇富比秋拍。(香港蘇富比提供/李怡芸台北傳真)

藝術品課稅 美依生產地

川普政府日前公佈,將於9月1日起對包括繪畫、素描、雕塑、中國古董乃至考古、歷史收藏品等中國商品徵收10%關稅。對陸美貿易戰及藝術品課稅話題密切追蹤的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表示:「算算美中兩國佔全球藝術市場高達63%產值,中國藝術品是美國眼中的一塊肥肉,原本美國就打算在去年9月把七類中國藝術品包括繪畫、雕塑、收藏品以及超過百年以上的古董課稅」在多方努力及遊說下,在課稅執行前一週硬生生把中國藝術品從課稅清單中刪除,但不到一年課稅議題又重返台面。

陳如鈊分析,對業界雖有衝擊,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關鍵點在於美國對中國藝術品課稅是依照『生產地點』,而不是『藝術家的國籍』來認定」,例如藝術家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創作、或藝術品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製造就可以避稅。另外,從執行實務面來看,美國海關不是藝術品專家也不可能孰悉每件藝術品行情及產地,業者可以透過手提帶進價值高體積小的藝術品,在進口時也可能低報作品價值或調整作品生產地來降低關稅可能影響。

歐亞藝術市場 趁勢而起

陳如鈊也指出,拍賣公司為避關稅,可以把原本要送往美國拍賣的中國藝術品改為線上拍賣或送至其他市場拍賣,美國買家買了後也可以把作品放在第三地不運回美國,如此將使得美國以外的藝術市場如歐洲及亞洲相對可以趁機而起。實則早在美方去年卻對中國藝術品課稅時,紐約知名古董商J. J. Lally(藍理捷)就曾指出,此舉對美方的打擊更甚於中方。

綜觀全球中國藝術品和古董銷售,仍是以大陸及亞洲買家為主,台灣形而上畫廊負責人黃慈美直言,陸美貿易戰恐使得佳士得、中國嘉德等拍賣公司將相關珍品送往香港等亞洲市場,而未來若香港的優勢不再,台灣能否取而代之,大家都在看。而關鍵在於政府課稅的政策上,能否在此時適時幫上一把。

積極找出路 可帶動產業

陳如鈊也分析,「台灣其實可以因應最近美中貿易戰及香港政經不穩找出競爭利基,例如積極爭取國際拍賣公司返台,或是爭取把在中國製造的藝術品改在台灣製造,就可以開始帶動整個產業鏈。」她指出目前藝術品進口來台要課徵5%進口稅,另外個人透過拍賣出售藝術品獲利會併入個綜合稅,若未能提供原始購買憑證則以6%純益計算,依現行綜所稅最高40%級距來看則要繳2.4%所得稅,相較在香港拍賣僅就拍賣所得課徵0.5%的印花稅較無競爭利基。陳如鈊指出:「如何在亂世中趁機而起,提供優惠稅賦及友善環境來帶動整個台灣藝術產業鏈,值得台灣主管機關深思。」

https://tinyurl.com/DNAvi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