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 出古入今 盧昉就是台! (6.2.2019)
出古入今 盧昉就是台!!- 中國時報
盧昉4歲時就隨著家人到美國,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回到台灣;被定義為「外省人」卻是在1949年後又過了10年,家人才輾轉來台,有如外人中的外人;大學畢業後又到西班牙念書到28歲。這樣的成長經驗,讓他與出生、成長的土地台灣,始終有著些微距離感,卻也因為這樣的生命經驗,讓他在創作中帶著一抹自我嘲諷的苦笑,以幽默的方式,呈現自己與環境的突兀感。
經常以「東方與西方」為創作靈感,盧昉表示反而是長年在歐洲的那段期間,讓他開始自問家鄉是什麼?進而意識到自己其實也不太認識台灣,長期接觸西畫,有著厚實古典功力的盧昉,回台後最初的一系列創作,便是帶著西方的視角回看自己,《出古入今》系列把自己變成卡漫風格的「大鼻子」,穿著藍白拖走進歐洲古典畫中,例如名畫《阿諾菲尼與他的新娘》,他把新郎換成了自己化身的「大鼻子」,成了《大鼻子與他搶來的新娘》。
學院出身 作品混搭古今中外
學院出身的盧昉創作時雖是拿著油畫筆,但私底下的他又熱愛3C和電玩遊戲,回台後剛好遇上台灣正流行台客、卡漫、村上隆與奈良美智,也就成為正在適應東西方文化轉換與衝突的盧昉運用的素材。「表面上是在嘲諷古畫,但其實我的作品一直以來呈現的是自己的生命發展,對環境的突兀感。」
愈深入觀察、走訪台灣,盧昉的《出古入今II》系列不再只是「大鼻子」,而是把文藝復興巨匠布魯哲爾畫中的場景與台灣結合,於是16世紀的《農民婚禮》變成搭著紅白藍塑膠布,有著紅色塑膠椅和台灣啤酒在其中的盧昉版《辦桌圖》,「其實《農民婚禮》就像16世紀的辦桌吧!但融入台灣特色,就要去發掘什麼是專屬於台灣的」讓這些元素一眼看來便有別於東南亞或大陸的辦桌文化。
台灣特色 農民婚禮變辦桌圖
觀察屬於台灣的特色,盧昉說:「台灣的廟宇、廟會就很特別!」對比於西方的教堂,盧昉把布魯哲爾的《農民舞蹈》加入台北霞海城隍廟,跳舞的人群中加入八家將,把酒言歡的人物則是喝著台啤、維士比。近日正在台南奇美博物館展出的《暴風雨前的台北橋》則是結合台北橋上如瀑布般的機車群與古典名作《暴風雨》。這樣的「混搭」逐漸成為盧昉自己的生命寫照,也正如他眼中筆下東西融合的台灣,「多元性就是最大的特色」。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