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新聞 - 藝博會 - 藝博迎30周年144家藝廊參展!陣容歷年之最 (10.20.2023)

藝博迎30周年 144家藝廊參展!陣容歷年之最

記者黃梅琴 , 攝影謝隆証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展,今年30週年展場規模創歷年新高,國際展商逐步回流,今年國內外共144家藝廊參展,日本、韓國的畫廊占多數,日本的卡漫作品 今年又更偏向「美少女」風,淚眼汪汪少女肖像畫,受到村上隆的青睞收藏,首次在台曝光的羅馬尼亞年輕藝術家伊萬,預展前6幅作品幾乎完售,而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的聲音裝置,讓真實的水果會唱歌,相當神奇。

日本藝術大師大卷伸嗣將自己手掌血管的脈紋,疊加在橡樹葉脈上,展現獨特細膩的美學,雕塑家王尋自創「視差雕塑」,結合3D建模以360度全向式人像演譯「倒掛金鉤」,令人眼睛一亮,今年是台北藝博30週年陣容浩大,國內、外144家藝廊參展,國內76家、國外68家,有近4分之1是日本畫廊,今年迎來35家的盛況,選件多元豐富,今年的卡漫作品又更偏向「美少女」風 ,其中非常小尺幅,很容易錯過的「淚眼汪汪少女肖像畫」,是新生代藝術家野澤梓的代表作,仔細看多達7層的構圖更加立體,據說受到藝術大師村上隆的青睞收藏。

不跟隨傳統日式路線,而走典雅風格的藝術家中村綾花,平常習慣用影像記錄下日常的所見,繪畫過程反覆將色塊、線條堆砌,解構並重組,表達生命的聚合與消散。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因為台灣跟它(日本)關係比較密切,藝術品在台灣總是會賣的非常不錯,所以日本今年來的特別多,我們還在叫他們,將來還會更多會來。」

鏡頭轉到台灣的畫廊共76家,首次在台灣曝光的羅馬尼亞年輕藝術家伊萬.德.莫伊沙的作品,他擅長揉合現實風景與神話世界的題材,這次帶來的6幅作品,在預展前幾乎銷售一空。

安卓藝術總監朱倢瑢:「伊萬他是我們從3月的時候,去羅馬尼亞發掘的新的藝術家,他其實年紀很輕才30多歲,它用了一個大筆刷的方式,將水一個這麼細膩的媒介,去表現出來非常的奔放的情況,在這樣子的情緒表達裡面,在台灣繪畫表現,我們是覺得非常特別的。」

剛榮獲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藝術家黨若洪,作畫從來不打稿,即興創作,筆觸豪放與色塊交織下的流動空間,隱約描繪出人物形象,最新作品《Lupa, 走入森林吧!》。 

安卓藝術總監朱倢瑢:「圖片的中間,大家可以看到一個女生,女生的臉沒入了森林裡面,但是她的腳卻是在背景的前面,她彷彿跟背景交織疊合在一起,充滿了可以想像的一個空間。」    

將電極插入水果中,居然發出了美妙的樂聲,這是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創作的聲音裝置「會唱歌的水果」,以測量水果的水份,轉化為自動作曲的方法,非常神奇。

就在藝術空間總監林珮鈺:「它已經設定了3個不同的音頻,然後只要水份很多汁的時候,它就會唱歌非常的嘹亮,因為它有中高低3個音頻,它會很嘹亮,後面這件就是說,你已經不要的鋁罐,但是它的再生變成是另外一個小型路燈的電源,電力來源,它明年會是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

還有藝術家王璽安的《穿透月光》。

就在藝術空間總監林珮鈺:「你看到這個波光粼粼,它其實是畫布的最底層,它是白色畫布,它是留白的,它不是畫出來的,你會覺得它是在你眼球的最前面,但它其實是畫布的最底層。」

在中國、歐洲備受矚目的德籍華裔的青年藝術家沈翰的抽象畫,試圖找到繪畫和身體之間的關係。

丹之寶畫廊創辦人呂若潔:「他在抽象裡面,其實又看的出來有一點具象,所以你可以看到像這件作品,裸女在陽光下遊玩,像這件作品就看到一個女生,很閒適的躺在一個躺椅上,它有一點點具象,讓你看得懂,可是畫面的延伸性又非常好,而且老師他對色度的掌握非常棒,所以在抽象作品裡面,老師真的是用很撞色,然後很大膽又精準的來用色呈現他的作品。」

藝術家薩璨如擅長用堅硬的大理石,創造柔性的律動,以簡潔優雅的線條,傳達了極簡的美學,受到國內許多企業家的青睞收藏,而有趣的是,藝術家黃海欣取材自日常生活情境,擷取滑稽與尷尬的特殊時刻,敏銳地勾勒出小人物的生存場景。

方藝廊創辦人胡朝聖:「黃海欣她其實用了一個非常敏銳的視覺,觀看人世間的荒謬。」

另外佐垣慶多的黑白對比,呈現了古今融合的創作,他保留了古典名畫的外觀形體,仔細看皮膚上甚至眼角附近,佈滿了微小細密的漫畫圖像,他在古典繪畫的切面,注入了當代流行文化。

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他融合名畫跟卡漫在一起,因為他覺得名畫給人家的感覺就是非常的尊貴,非常的有距離,他就想要創造這種很衝突的一個感覺,所以每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就是會會心的一笑。」

韓團「酷龍」成員具俊曄,這次變身成藝術家參展。

藝術家具俊曄:「這是我的老婆,這是我。」

他以隨手可得的膠帶創作「My Love」,以大S的照片為發想,有趣的是,要透過手機的鏡頭,才能看的更具象。

為期5天的台北藝博,展場規模創歷年新高,今年30週年首創「藝術品收藏結合碳權」的新型交易模式,結合碳權的永續方法促進企業購藏,以累積藝術碳中和的能力,讓藝術產業再升級。
(記者黃梅琴、謝隆証/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