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新聞網 - 多納藝術 - 藝術品瞞天過海 業者藏家防贗品細查來源 (03.10.2021)


台灣業者籲藝術品收藏需謹慎細查來源。(台北新藝博提供)

 旺報 李怡芸

藝術原是人類心靈與思想的創作結晶,在現代社會卻也是門好生意,紀錄片《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近期在Netflix上架,敘述了美國知名畫廊、經銷商、藏家之間一場藝術品真假大戰的真實案件,台灣業者指出,藝術品市場,不論畫廊或藏家,對於作品來源仍是要再三小心謹慎。

《瞞天過海:紐約史上最大贗品案》敘述從美國相當老牌的藝廊「M.Knoedler & Co」因為畫廊總監安.弗里德曼認定為真跡,並對外銷售了知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羅斯科的作品,最後經科學實驗室檢驗甚至經FBI調查後發現為贗品,被收藏家告上法庭,最後畫廊關閉的藝術圈醜聞。這些偽畫出於大陸畫家錢培深之手,透過藝術經紀商格拉菲拉·洛賽斯共售出數十幅,總金額高達8000萬美元。

台灣業者,紅野畫廊負責人李博文表示:「人畢竟是群體動物,常常一窩蜂,集體潮流意識,害怕寂寞,面對自我時容易顯得無助沒自信。」藝術的收藏,有時候也反應了這種一窩蜂的特性;多納藝術創辦人陳如鈊也指出:「收藏,是找自己喜歡的作品;投資,則是找別人喜歡的,若能兼具收藏和投資,何樂不為。」

李博文指出,其實無論是莫內、安迪沃荷、趙無極或草間彌生,作品剛問世時並未被多數人認同,逐漸高價後才引起關注。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本來就是小眾及主觀,目的不是為了市場,才有透徹純粹的表現。」

陳如鈊表示,藏家務必要對作品來源小心掌握,通常要有畫廊及藝術家的保證書,年代久遠的作品無法取得藝術家證明,則建議查過去的拍賣紀錄或曾展出的紀錄、畫冊等,找專家鑑定也不可少。

此外,高價藝術品通常伴隨著不少的贗品。李博文建議買家必須選擇公信力高的藝術單位,日後若要捐贈給美術館或轉手,也才有較佳的機會,「因為下一個收藏者也都會要求交待作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