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新聞網 - 藝博會戰國時代 畫廊逆境求生 (10.22.2018)
民眾參觀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中時資料照片)
台灣藏家近年習慣於參與藝博會挑選喜愛的藏品。(ART TAIPEI提供)
同屬於藝術市場的推動者,畫廊與藝術博覽會的生態原是相輔相成,但近年全球畫廊不景氣,紐約知名的藝術經紀人妮可.布拉格布蘭關閉了自己經營了30年的畫廊並表示,如今藝博會比畫廊更吸睛及帶走了大量畫廊的客流,對台灣的畫廊業者而言,在藝博會的「戰國時代」,畫廊求生則要回歸策展,經營好的藝術家,在商業之外仍扮演美學推廣與教育的角色。
「ART TAIPEI 2018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於本月26日起登場,在畫廊協會的支持下此藝博會已在台舉辦25年,去年並以「學術先行、市場在後」的理念重塑,今年則以「無形的美術館」為議題,每年規畫不同的命題以符合當下現象。不過眼見明年初台灣又將有首屆的「台北當代藝博會」,以及「One Art Taipei」登場,高士畫廊董事長劉素玉以「戰國時代」形容台灣的藝博會生態,而參展的畫廊也在諸多藝博會中有著取捨與評估。
藝博會購物形式便藏家
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表示,畫廊在過去扮演初級市場提供者的角色,藝術家及其作品可以透過畫廊既有收藏群及雜誌行銷廣告,來達到銷售目的。不過隨著藝博會的興起,藏家可以「一站式購物」,加上台灣從北到南1年至少有10場以上大型的藝術博覽會或飯店博覽會,加上每年數十場的當代藝術及骨董拍賣會、預展及線上拍賣,還有透過社群媒體、即時訊息傳播及藏家可能直接跟藝術家訂購,畫廊近年來扮演中間者的定位已逐漸模糊。
陳如鈊說:「自今年以來聽到幾家畫廊不再繼續經營實體畫廊空間」,而劉素玉也指出:「最近確實有幾家畫廊悄悄歇業或縮小規模。」她表示,藝博會的確吸收了許多畫廊的生存空間,但也不諱言「21世紀是藝博會的時代」,台灣的藏家也確實喜歡走進藝博會,大有一次挑到好貨的心態,畫廊、藝術家參與藝博會是趨勢,但劉素玉仍強調「藝術不能只是商品」,相較之下,藝博會的商業氣息仍較濃厚,而畫廊仍有其美學教育和推廣的角色無可取代。
聯盟藝術家 增加曝光度
面對藝博會擠壓畫廊生計,劉素玉指出:「想要生存下去,就是更嚴選藝術家,嚴選好作品,並與藝術家建立堅實聯盟。」她認為畫廊更策略性地曝光藝術家及作品,才更容易讓好的作品被藏家所看見;陳如鈊也指出:「危機也是轉機,台灣畫廊應該要尋求自己的定位,除經紀國內藝術家外,也可引進國際藝術家。」再者,展覽主題要鮮明並有吸引力,除了台灣基本收藏群外拓展新客戶及國外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