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 藝博會密集 吃力不討好 (1.23.2019)
首屆台北當代藝博會人氣爆棚。(台北當代提供)
2019年01月23日 04:11 中國時報 李怡芸/台北報導
作為亞洲曾經的交易中心,然而台北的藝術市場已波瀾不驚許久,今年1月份卻同時有4個藝博會在台北同時競技,業內人士都在期許和觀察這樣的聯動,能否點燃台北昔日的光輝,具財經背景的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則觀察,同時舉辦的結果並未產生綜效,「大者恆大、贏者全拿」人流無法分流,人仰馬翻卻反而未讓展商獲利。
參與「水墨現場」的高士畫廊負責人劉素玉則表示:「外國畫廊大軍壓境,帶給台灣畫廊衝擊,影響有好有壞,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也透過展會看到台灣藏家確實有實力。」而她也分析,相較之下,4個藝博會中最大型的台北當代,是許多人的首選,然而人潮爆滿,觀展品質反而不如人意,許多業者反應「看得人多、買得人少」,業績反而不如預期。
經常到各國參加藝博會的陳如鈊也表示,以這次台北當代為例,短短4天吸引了28000人次參觀,看展品質下降引起不少抱怨,可惜雖另有3場藝博會,但場地分散,使參觀者疲於奔命,又因市場區隔不同,人流無法妥善分流至其他藝博會。「大拜拜的結果就是讓展商、主辦單位、支援單位、藏家、藝術粉絲團都很忙。」
陳如鈊指出,從長期來看,「密集藝博會舉辦絕對會有群聚效應,重要藝博會在台灣的舉辦也可以讓台灣的畫廊及藝術家被看見,並增加國際知名度及國際藏家客群。」但仍要妥善計畫,並要有良好配套。她認為藝博會並非多就好,而是要做出特色及市場區隔。
劉素玉也強調,與其大拜拜,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吸引真正的買家,在相對人少但舒適的展場,反而能夠有較佳的銷售成績。在藝博會同場排擠之下,她認為未必在短時間內能將台灣市場的餅做大,「藏家就是那些,但是否下手就未必了,尤其在今年景氣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大藏家有一定的策略和想法,未必會衝動下手。」
國際畫廊此次來台,整體反應十分樂觀,且觀察買家多來自台灣,對於拓展台灣本土市場信心仍強,但有部分藏家也反應,看熱鬧的還是多一些,「像是逛年貨大街,只買些瓜子花生,鮑魚卻還是乏人問津。」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