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 2019年春天有「藝」思,看不完的台灣美術展 (4.4.2019)
今年春天,不少重量級美術展覽陸續開展,包括台灣前輩藝術家以及青壯世代作品,多元的風格、媒材各有異趣,讓觀眾飽覽台灣美學歷史脈絡。
「當我們沒有自己的美學,以及美學所帶來的尊嚴,我們就在商業文化下,不斷被洗刷,」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日前在天下經濟論壇(CWEF),殷殷期盼一座國家畫廊,重建台灣美學的歷史。
國家畫廊的催生需要時間。有幸的是,4月開始,從南到北有看不完的台灣美術展覽,從超現實、抽象主義到寫實,從水墨、膠彩到西畫。
寫實|奇麗之美:台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
正在南台灣奇美博物館展出的「奇麗之美:台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從雕刻到繪畫,收羅國內外共102件作品,具體而微呈現台灣社會發展,每個階段的真真假假、寂寥與躁動、溫暖與幽默。
策展人、台灣藝術史專家、成大歷史系教授蕭瓊瑞解釋,奇美藝術獎在現代主義、抽象風潮最盛之際成立,卻不受限,30年來反而證明,所謂寫實,也可以很多樣。「精微寫實」的概念,延續西方的照相寫實,更重要的是,作者以不著痕跡、精細的手法,創造讓人一看就能明白物件觸感的作品。
油畫藝術家顧何忠,花了兩年完成《慈悲的波動》,成千上百顆的珍珠,在畫布形成寧靜的漩渦。
顧何忠說,珍珠在佛家代表解脫,緩緩擾動的感覺又像紅塵,靜物不只是靜物,而是心境的反照。他常以西方靜物畫的形式創作,畫水果與鮮魚也是如此,「人都有生老病死,從這個(肉類)的膚色,就可以觀察怎麼從新鮮到腐爛,甚至發出味道。」
盧昉,《暴風雨前的台北橋》,油彩、畫布,146 x 195 cm,2018
特展分人、景、物、夢四區,從1976年謝孝德《合理的虐殺》的冷肅,到2018年盧昉《暴風雨前的台北橋》的諷刺;從木雕大師陳啓村經典名作《窗》——孩兒撞到玻璃窗的諧趣模樣,到楊北辰唯妙唯肖的記憶物件——3雙有故事的木刻皮鞋,走覽充滿奇趣,蕭瓊瑞笑著提醒,「不要只看題材,還要看背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