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 - 台灣藝術市場有望重返榮耀?這項條例是關鍵 (9.01.2020)

▲這件廖繼春的油畫作品《台南公園》在佳士得2018年香港秋以 610萬港元成交,由企業家蘇清祿買下後無償捐贈台南市立美術館。(圖/取自網路)

作者: 鄭功賢

去20年,大中華區經濟高速成長,香港由於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由的金融環境、便捷的交通運輸及超低的稅制等條件,迅速發展為亞洲金融中心及文物藝術品交易重鎮,成為全球各大金融集團以及國際拍賣公司與藝術博覽會策展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從去年反送中抗爭,到今年中國人大強行通過《香港國安法》,讓東方明珠香港面臨歷史轉折。在面對香港政經局勢轉變過程中,台灣是否有機會分食香港的藝術市場大餅,成為近日熱門議題。

今年7月23日在立法院「後疫情時期藝術市場如何振興」的公聽會中,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修正中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將新增藝術品交易所得不計入個人所得總額,改採分離課稅方式,並對藝術創作者提出租稅優惠方案,以完善周邊資源、活絡拍賣市場,打造更好的藝術環境,吸引各國人士來台帶動台灣藝術市場發展。

修法可以製造雙贏! 提升產業競爭力還能增加稅收

立委黃國書在公聽會中指出,台中有一位藏家在香港拍賣會賣出1件20億元藏品,結果買家也是台灣人,如果藏家在國外拍賣,台灣不但課不到稅,也對藝術產業幫不上忙。立委吳思瑤則表示,立法院將啟動討論,強化國家博物館與文物館建立「國家級購藏基金」。

雖然《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案能否如期完成修法,台灣藏家是否願意將藏品留在台灣拍賣,國家博物館與文物館又能否順利建立國家級購藏基金,都還在未定之天;但是產官學界及立法委員都願意正視台灣藝術產業發展的問題,已經為台灣藝術市場重拾昔日榮光點燃一線生機。

長期關注台灣藝術產業發展的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表示,這次文化部提出將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案中,把藝術品交易所得稅改採分離課稅方式,是台灣藝術品交易所得稅制的一大突破。如果將來採取分離課稅,並以20%稅率乘以6%純益率計算課稅所得,那麼實質稅率約1.2%,已經與香港的0.5%拍賣利得稅相差不多,這將讓台灣藏家把拍品留在國內拍賣的意願提高,對提升台灣拍賣市場的競爭力很有助益。

不過,石隆盛提醒,香港地位的改變以及稅制的修正,雖然有利於台灣拍賣市場發展,但能否吸引佳士得、蘇富比重回台灣拍賣市場,還有地緣政治等諸多外部因素,仍不宜過度樂觀。

前輩藝術家作品沉寂!年輕買家轉向追逐卡漫及公仔

在上一世紀1990年代,台灣拍賣市場在本土的傳家、慶宜、甄藏及國外的蘇富比、佳士得等拍賣公司爭食市場大餅下,曾經締造過輝煌的一頁,也讓台灣藝術家享受到被市場追捧的榮光;其中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頻創天價,一時更是洛陽紙貴。


▲這件陳澄波的油畫作品《嘉義公園(一)》是藝術家存世作品中罕見的鉅作之一。(圖/取自網路)

然而,隨著蘇富比及佳士得因課稅等問題,在千禧年後陸續退出台灣,台灣拍賣市場的光芒也隨之褪去,同時也間接讓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的收藏熱度降溫。近幾年華人藝術品及亞洲當代藝術品已經躍升拍賣會主流,其中卡漫、公仔等當代藝術品近期更成為年輕買家追逐的標的。

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買氣降溫後,進而影響到台灣中青輩藝術家作品的購買力道。因此,關心台灣藝術產業發展的人士認為,活絡台灣拍賣市場是提振台灣藝術家作品買氣的重要策略,其中讓在台灣美術史上居重要地位的前輩藝術家作品,重拾昔日榮光便是關鍵要素。

收藏家王飛雄指出,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近年來在拍賣市場的買氣確實不如以往熱絡,價格也有回跌現象;不過,包括廖繼春、陳澄波、郭柏川等人的作品相對稀有,而且藝術性也很高,如果能夠讓他們的藝術價值重新獲得藏家認識與肯定,未來價格仍有機會重回上升軌道。

經營台灣老中青藝術家作品逾30年的東之畫廊總經理蕭俊富認為,要壯大台灣藝術市場,除改善稅制外,還需要產官學共同來努力,而拍賣公司及畫廊有各自的角色要扮演,並非所有藝術品都要進入拍賣市場,畫廊也是一個重要的推廣及交易平台,這在歐美藝術市場也是如此。

產官學構築鐵三角! 復興藝術產業需要誠信與配套

深耕書畫市場20餘年的鴻展藝術中心負責人吳峰彰語重心長地指出,台灣藝術產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建立在誠信基礎上,包括畫廊、拍賣公司及藝術家都應該要遵循此一原則,一步一腳印踏實經營,否則市場秩序亂了套,將會讓台灣藝術產業發展裹足不前。

郭木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劉文良則表示,台灣藝術家作品的創意及品質並不輸給國外藝術家,但因欠缺強而有力的學術論述,使得台灣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相對較低。「5月及東方畫會成員的作品是具有國際水平的,如果能夠好好加以論述,並增加其國際能見度,將可大幅提升台灣藝術家的國際市場地位。」

一位資深拍賣公司主管認為,台灣藝術市場的多元發展以及收藏族群的世代交替,是造成台灣藝術家作品無法重回1990年代熱絡景象的主因;因為就供需角度而言,從海外華人、中國、日本、南韓,到東南亞甚至歐美的藝術家,藝術品的供給是愈來愈大,台灣收藏家可以選擇的標的也愈來愈多,自然而然就會稀釋掉台灣藝術家作品的需求。這是一個市場完全競爭的年代,要能夠脫穎而出必須有完整的配套。

多納藝術總監陳如鈊也表示,新世代的收藏族群比較喜歡收藏具療癒作用的藝術品,他們的收藏觀念和上一代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草間彌生的小南瓜作品可以賣得那麼好的原因。

一位資深的黃姓收藏家則指出,台灣藝術家作品雞犬升天的年代已經過去,有漲有跌是市場的合理現象。過去20年有不少台灣藝術家作品其實是上漲的,但有些在1990年代價格飆漲過頭的台灣藝術家作品則不漲反跌;這與台灣股市一樣,績優股緩步上升,但本質不佳者在飆漲過頭後,終將現出原形,這就是市場法則。

其實,從佳士得2018年香港秋拍的「20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場,廖繼春的兩件油畫作品《窗前靜物》及《台南公園》分別以1210萬港元及610萬港元成交(其中《台南公園》由企業家蘇清祿買下後,無償捐贈給台南市立美術館),平均1號單價都維持在新台幣50萬元以上,可以看出好的藝術品還是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拍價起伏是市場機制! 藏家世代交替收藏觀念很多元

總體而言,台灣藝術市場能量還是充沛的,不但收藏家實力雄厚,創作環境自由,而且畫廊及拍賣產業也很多元。因此,除稅制外,如果政府能夠帶頭再增加公立博物館、美術館的典藏經費,以及鼓勵私人藏家捐贈作品予公立博物館、美術館,或者成立私人博物館、美術館,那麼台灣藝術市場將有機會重拾昔日榮光。